班级:24级环艺一班和环艺二班
指导老师:路晓琳老师
当设计图纸上的线条与数字脱离电脑屏幕,以1:1的真实尺度在现实中铺展,我们才惊觉,“尺寸”二字从来不是冰冷的参数,而是人与空间对话的密语。在《人体工程学》课程的实践中,我们以测绘、制图、放样与制作为笔,在身体与空间的交织处,重新书写设计的基础密码。
一、抽离数字迷雾:1:1尺度的灵魂叩问

“为什么要做1:1放样?”这是实践前盘旋在我们心头的巨大问号。CAD图纸上精确到毫米的标注,3D模型里完美的虚拟空间,似乎早已为设计定好了框架。但当我们真正将图纸“翻译”成真实尺寸的实体时,才发现那些被数字化抹去的细节——指尖划过墙面的触感、转身时衣角扫过的弧度、目光平视时自然落点的高度,这些藏在1:1尺度里的身体记忆,才是设计生命力的源泉。

二、从测绘到放样:解码身体与空间的共生关系

测绘是探索的起点。我们用卷尺丈量每一寸肢体活动的轨迹:站立时手臂的舒适伸展范围、坐姿时脊柱的自然曲度、行走时步伐的平均跨度……这些数据不再是孤立的数字,而是勾勒出“人体动态坐标系”的生命线。

制图过程如同将身体语言转译为设计语法。当我们把测绘数据转化为平面图、剖面图时,那些抽象的线条开始诉说空间与人的对话逻辑。


三、动态的尺度:在变化中寻找设计的永恒

在1:1尺度认知下的测绘、制图、放样与制作领域,身体与空间的关系是设计的核心基础。身体作为感知空间的主体,其每一个动作、每一次丈量,都在与空间进行着深度对话。

然而,空间与身体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。随着时代发展、技术进步,人的活动范围与方式不断变化,空间也在不断更新迭代。在这种动态变化中,设计的尺度也在持续演变。但无论如何变化,身体与空间的互动始终是设计的永恒主题。设计师需要敏锐捕捉这种动态,在变化中精准把握身体与空间的平衡,以实现设计的价值与意义,让设计在动态的尺度中,寻找到永恒的生命力。

四、总结

通过此次《人体工程学》课程中“1:1尺度认知”的练习,我们亲手打造了这精致的空间模型。从最初对空间尺度的理论认知,到在模型搭建中对人体与各空间元素互动关系的实践探索,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与收获。就像这模型中精心规划的房间布局、家具摆放,看似微小,却处处彰显着人体工程学对尺度精准把控的要求。它不仅是一个模型,更是我们学习成果的具象呈现,见证着我们对人体工程学从懵懂到理解、从理论到实践的成长跨越。未来,我们将带着这份对1:1尺度的深刻认知,在设计的广阔天地里,创造出更多符合人体需求、舒适宜人的空间作品。



